作者:主创团·瑾山月配资吧
收纳师@娜娜,做家政服务7年,接触过不下500户家庭。
她有个感触:很多家庭,条件很好,可推门进去,却是满满的廉价感。
尤其是有孩子后,家里越乱,一家人状态越差,孩子就越难管。
造价十几万的厨房,垃圾袋塞得到处都是,地板桌面上满是油污。
摆满高档家具的客厅,全是杂物、衣服、玩具,连个落脚的地也没有。
居住面积不小,装修档次不低,少了收拾整理,家也很难显出档次。
环境差倒也罢了,关键是住在这样的家里,人的精气神会大受影响。
教育家蒙台梭利说:
孩子的房间不仅是休息的地方,更是他们个性和习惯养成的空间。
凌乱的家里,养不出优秀的孩子,也难以让人身心愉悦。
不想家里充满廉价感,一定要警惕这4个习惯。
自体心理学上有个理论:外在空间,跟内心空间有映射关系。
外在空间逼仄低沉,人的内心也会压抑烦闷;内心混乱慌张,外部环境也会陷入失序。
因为,潜意识通过消极的自我暗示,能大大削弱人的行动力。
比如,你是一个特别内耗的人,每天被周围的人和事消耗。
回到家里,自然没有精力和心情打扫屋子。
而家里乱糟糟的,又反过来加重内耗,“家里乱心里也乱”的恶性循环就形成了。
70后作家杨邪,说起过一段往事。
当年,儿子出生后,他爸妈从乡下来看孩子,一家五口人挤在80平的单位宿舍。
因为育儿观念、生活习惯等问题,妻子和父母矛盾重重,经常发生口角。
慢慢地,他们小两口之间,也有了隔阂,天天生闷气,心里都憋着委屈。
为了这些琐事,杨邪陷入了内耗,不停地想,结婚生子到底应不应该。
越想越烦,越烦越没有耐心,原本爱干净的他,对整理房间完全没了兴致。
后来,还是另为父母租了房子,一家人矛盾少了,他才恢复了正常。
想必你也有这样的经历:
不是不爱干净,但就是没力气去打扫。
一大原因,就是脑子太乱,能量被过度消耗了。
所以说,若想阻断“坏心情乱环境”的循环,就得从停止内耗入手。
先让自己安静下来,而后在头脑中梳理家务的顺序,再专注地行动。
很多时候,止息内耗和专注做事,是同时发生的。
痛快地大扫除一次,你就会发现,心情顺畅了,家也干净了。
你家的孩子是否也这样。
学习上,总是马马虎虎,做事情,也是拖拖拉拉。
有位班主任,就遇到过一个有拖延症的孩子。
作业不按时上交,上课总是迟到,就连被叫办公室,也是老师们等他。
鉴于这种情况,班主任打算家访。
结果去家里一看,她总算明白问题所在了。
这个孩子家里,不是一般的乱。
地板上扔着吃剩的零食袋,茶几上倒着多余饮料瓶,沙发上的脏衣服堆成了小山……
而孩子的卧室呢,也是杂物堆积,灰尘铺满窗台,衣服东一件西一件的。
孩子妈妈不好意思地笑笑说:“家里乱,本来想打扫,一想到好麻烦就懒得干了。”
班主任心想:“怪不得这孩子做事拖延,根儿原来在爹妈这里。”
这家人,连收拾家务都懒得做,其他事更会一拖再拖。
那天,班主任给孩子和妈妈布置了一个任务:马上收拾卫生,第二天她会来检查。
有了这层压力,班主任一走,妈妈就带着孩子大扫除。
他们一口气干到晚上十点,虽说有些累,但心情却好得很。
后来,班主任又给这孩子一个挑战:每天迅速完成一件事,并打卡到作业本上。
从起床后立马刷牙洗脸,到回家后立马写作业、收拾书包,孩子完成得很不错。
孩子还不忘提醒爸妈,及时收拾屋子,保持好家里的卫生。
其实,关于家务这块,我也有个建议。
就是咱们长辈常说的:随用随整,顺手收拾。
用了什么东西,立马放回原处,垃圾满了,立马去丢掉,吃完饭,立马刷碗。
当随用随整的习惯养成,打扫卫生这事,就很难拖延了。
收纳师舛田光洋,认识一个女孩。
女孩说自己每天都心烦意乱,干什么都干不下去。
他本以为女孩遇到了麻烦,可上门拜访后,明白了原因。
女孩有囤积癖,日用品啦、衣服啦、油盐酱醋啦,用得着用不着的,囤了满满一屋子。
舛田光洋一边帮女孩整理,一边对她说:“你的房间就是你自己。”
东西堆成小山,人的心里也像有座山堵着,这叫“心随境转”;
心绪不畅,人的思维、创造力就大打折扣,这叫“意随心动”。
房间杂乱不堪,人势必被混乱的磁场干扰,只有少囤积东西,人心里才敞亮。
曾经,我从网上看到过北大学子们的日常分享。
印象最深的,是他们整洁的宿舍。
一群小伙子住的屋里,除了书本和日用品,你看不见其他的杂物。
他们衣服不多,也不攒什么零食,大部分东西一个橱子就装得下。
而书本和日用品,也本着极简原则,保证日常需要即可。
有个学生,还打开抽屉给大伙看,里面的东西,码得整整齐齐。
学生们有个共识:住的地方干净整齐,脑子才会清楚,思路才会顺畅。
《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》的作者近藤麻理惠,也曾有严重的“囤物癖”。
当年,她的公寓,几乎被杂物淹没,她整个人,也时常莫名其妙地烦躁。
为了改变,她想尽各种办法,最后定下一个“一天扔一物”的原则。
除此之外,我们若是再能克制一下消费的冲动,就更能改掉囤物的习惯。
作家梭罗,去瓦尔登湖隐居后发现,一个人生存所需的东西,少之又少。
也就是说,我们囤的大部分东西,是没有必要的。
说来惭愧,我买东西的时候,经常看着便宜,就头脑发热,出手下单。
每天睡觉前,我总忍不住打开某多,买上一堆几块钱的“小玩意”。
十块钱十条的麻布、五块钱一百个的垃圾袋、三块钱20条的头绳……
说实话,钱花不了多少,让人烦恼的是,收货后发现,东西质量太差。
每当这时,我就开始埋怨:简直没法用。
但我又舍不得丢,于是这些廉价的小玩意,就塞满了各个角落。
一次,和女儿逛超市,恰巧碰上文具搞促销。
只见她兴冲冲跑过去,选了一堆本子、橡皮、修正带什么的。
我问:“你用得了这么多吗?这些都喜欢吗?”
女儿摆摆手说:“管它呢,先占上便宜再说。”
我这才意识到,占便宜的毛病,已经影响到了下一代。
我一本正经地对孩子说:“去选你需要的、喜欢的,不要只图便宜。”
之后,我也改了消费习惯,再也不去网上买廉价又不需要的东西了。
不知不觉间,家里杂物的确少了,廉价感没那么明显了。
有句话说得好:便宜的东西,便宜是它唯一的优点。
图便宜买来的东西,使用率往往不高。
你用也没法用,扔又觉得浪费,最后全成了家里的“鸡肋”。
不想增加家的廉价感,不想让自己反复纠结,就要克制这类消费。
大卫·纳文斯在TED演讲中说:
微小的习惯有巨大的力量,养成有益的习惯,能带来更正面的改变。
再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情,坚持下去,就会给生活带来转变。
《扫除力》中说:“一个房间,就是一个能量场。”
家里越整齐,磁场越干净,大人和孩子就会被一种无形的能量滋养。
你说不清哪里好,但干净整齐的家,总能让人平静下来,放松身心。
同样,廉价感满满的家,也容易让人失了好好生活的热情。
更何况,良好的环境是一个加油站,能为孩子的成长持续加油。
所以,为了孩子,为了自己,请好好守护自己的家。
与朋友们共勉。
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